说实话,这次选择到山西旅行,实在比较仓促,可以说是临时起意。年初的几个旅行计划都因为乱七八糟的原因纷纷搁浅了,使我颇为忿忿,总想着“每年必须出门旅行一次”的惯例不能破了吧。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的地呢,之前废弃的几个计划耗费了过多的精力,这次到了国庆大假,便按着距离北京最近的地理原因,如此这般选择了山西,无论如何,总算是全国31省又跑了一个吧。对于山西,虽然歌里唱了“人说山西好风光”,但我印象中的山西好像总是比较贫瘠、土气、乏味,景点方面除了平遥古城,山西其他地方我似乎都所知了了——对不起啊,山西。
山西游的第一站,太原晋祠,就是这样,事前没有做任何功课,匆忙地就去了。这一去,结果就是:很有点后悔!不是晋祠不好,而是晋祠太好了,大大超过了我的期望(当然,我原本没有很高期望)。由于之前对晋祠一点不了解,留给晋祠的参观时间太紧啦,而且还被真正的晋祠外面广大的免费公园给“欺骗”和浪费了不少时间。其实这免费公园就像武侯祠外围的南郊公园、杜甫草堂外围的浣花溪公园,作为公园,还是挺漂亮,然而和真正的晋祠一比,就会发现:还是古人有文化啊!晋祠,就此纠正了我对山西没什么文化韵味的错误印象。
走进晋祠,第一个感觉就是古老和苍劲。外面公园里满目的鲜花是现代的灿烂,而晋祠里的苍松劲柏就是古代的沧桑。伫立古树之下,心都能沉静下来。圣母殿前的周柏不知是何年所植,已经倾侧,僵卧于殿前,却僵而不死,老而弥坚。其他古树更是苍苍翠翠,给晋祠带来许多阴凉。其中有一棵槐树据说是隋唐年间的古树。
晋祠本来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,不过自从北宋仁宗时期修建了祭祀姬虞母亲的圣母殿以后,晋祠的格局就变成了围绕圣母殿来设置。圣母殿看起来十分古朴甚至略有残旧之感,据说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之一,这恰恰是我所爱,因为那代表了时间的印迹和历史的味道。中国木料建筑的保护难度,一直高于西方的石料建筑,而在国内,北方木建筑又比南方似乎要保存得更好一些,这是不是跟北方的天气较南方干燥有关呢?可能吧。圣母殿里有几十尊宋代侍女雕塑,是晋祠三绝之一,不过为了保护文物,殿内已经不允许游人进入,我们只能在殿门口往里看上一看,那些古代的雕像,正在幽暗的殿内和光同尘,时光悠悠。
晋祠虽然残旧,但色彩却依然斑斓,特别是大殿的屋顶,是比较少有的翠绿色,配上橙色的殿壁,煞是华美。
殿侧林立着古碑,第一座就是明成化年间的皇碑,可惜时间有限,没法认真阅读碑上的文字,而这一向是我们游览古迹的一大乐趣。
所谓晋祠三绝里,有一样是“难老泉”,据说是晋水的源头,得名于《诗经》“鲁颂”中的“永锡难老”一语。难老泉号称“晋中第一名泉”,其实我看还挺谦虚的,各处林林种种的名泉多不胜数,有的还争夺天下第N泉的称号,然而今日大多已经枯竭干涸,眼前这个仅仅自称“晋中名泉”的难老泉,却是从没见过的汩汩直往外冒,显得格外生机勃勃。
不过,在整个晋祠中,我最喜欢最有感觉的,要属位于圣母殿后、依山而建的一组木石建筑,朝阳洞、三台阁、读书台和吕祖阁,高高在上,依地势错综,崇楼高阁,从下向上仰望,颇有气势,仿如天险。据说当年拍摄《杨家将》,剧中的幽州等燕云十六州就是在这里取景。其实这里现在是傅山纪念馆,傅山,明末清初的思想家,又名傅青主,很多人一定在梁羽生的《七剑下天山》中认识了这位“文侠”吧。这部分高台,游人相对稀少,很有几分静谧荒凉的感觉,那就是历史的尘埃吧。